内容简介 · · · · · ·
长篇评话《三国》源远流长,早在北宋年间就出现了“说三分”(专说三国故事的“说话”),经过民间艺人的再创作,逐步形成了南北几个不同风格的评话。评话《三国》基本上只说建安十三年的事,总是博望、新野、赤壁三蓬火,多年来停滞不前,没有发展与创新,很多艺人改行或换书,清末一段时间,长篇评话《三国》却出现了无人说,无人学,无人续的状况。
当时,唯有许文安先后觉得《三国》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好书。利于业务时间对“三国”进行研究,经过一年多的缜密考虑和准备,放弃了热门的长篇弹词,改碰醒木说同行们视作畏途的长篇评话《三国》。他在实践中不断创造和丰富,形成了自己的脚本。这就是评话《三国》最原始的脚本。
作者简介 · · · · · ·
1929年生于苏州的张国良,系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、著名评话艺术家,人称“《三国》大王”。7岁就读于苏州干将小学,毕业后随父张玉书学评话。从艺60年来,不仅说活了前、后《三国》,还改编演出《智取威虎山》、《将相和》、《长江风云》等评话。自1983年起整理编写、分集出版长篇评话《三国》14本,共600多万字。其编演作品多次获奖。曾任沙洲县(即今张家港市)评弹团副团长、苏州市人大代表等。
链接: https://pan.baidu.com/s/1CoUIEDcZW82HUISEzSrkYg
页:
[1]